
霸王龍之前最強的恐龍:烏茲別克斯坦發現的鯊齒龍Ulughbegsaurus uzbekistanensis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cnBeta:築波大學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來自中亞上白堊世下層的新的頂級捕食者,烏魯格貝格龍(Ulughbegsaurus uzbekistanensis)。類似霸王龍這樣的標誌性頂級掠食者在恐龍統治的末期,毫無爭議地主宰了食物網的頂端。但是它們並不總是占據著這個頂端位置。
在發表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築波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描述了一個新的屬和種,它們屬於鯊齒龍類,這是一組中型到大型的食肉恐龍,在霸王龍之前是頂級捕食者。
這種新的恐龍被命名為Ulughbegsaurus uzbekistanensis,發現於烏茲別克斯坦Kyzylkum沙漠的上白堊世下層Bissekty地層,因此生活在大約9000萬年前。兩項獨立的進化分析支持將這種新的恐龍歸類為在中亞上白堊世發現的第一個明確的鯊齒龍類。
"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田中耕平助理教授解釋說:"我們根據一個單獨的化石,即一個左上頜骨或上顎骨,來描述這個新的屬和種。"在獸腳亞目恐龍中,上頜骨的大小可以用來估計動物的大小,因為它與股骨長度相關,而股骨長度是身體大小的一個公認的指標。因此,我們能夠估計烏茲別克斯坦這種恐龍的質量超過1000公斤,長度約為7.5至8.0米,大於一頭成年非洲象的長度。
這一尺寸大大超過了比塞克提地層中已知的任何其他食肉動物,包括同一地層中描述的小尺寸霸王龍Timurlengia。因此,新命名的恐龍很可能在其早期的晚白堊世生態係統中處於食物網的頂端。
烏魯格貝格龍(Ulughbegsaurus)是以15世紀中亞帖木兒帝國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和蘇丹烏魯格貝格命名的,該物種是以發現化石的國家命名的。
在晚白堊世之前,像烏魯格貝格龍這樣的鯊齒龍在包括中亞在內的古大陸上消失了。這種消失被認為與霸王龍作為頂級捕食者的崛起有關,但由於相關化石的稀少,對這一轉變的理解仍然不深。
北海道大學博物館的高級作者Yoshitsugu Kobayashi教授解釋說:"Ulughbegsaurus uzbekistanensis的發現填補了化石記錄中的一個重要空白,揭示了鯊齒龍在從歐洲到東亞的大陸上廣泛存在。作為勞拉西亞地區最晚存活的恐龍之一,這種大型食肉動物與較小的霸王龍共存,揭示了晚白堊世頂級食肉動物位過渡的重要製約因素。"
相關報道:霸王龍之前的頂級恐龍霸主:勞亞古大陸最後幸存的鯊齒龍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新浪科技(葉傾城):國外媒體報道,眾所周知,在恐龍統治末期,像霸王龍這樣的標誌性暴龍處於食物鏈頂端,但事實上它們並沒有一直占據榜首。目前,《皇家學會開放科學雜誌》最新研究報告稱,鯊齒龍屬(Carcharodontosauria)是最新發現一支恐龍種群,它們是中型至大型的食肉恐龍,在霸王龍統治地球之前,它們是最頂級的“捕食霸主”。
這種新恐龍被命名為烏魯伯格龍(Ulughbegsaurus uzbekistanensis),該恐龍骨骼化石是在烏茲別克斯坦孜勒庫姆沙漠發現的,其曆史可追溯至大約9000萬年前的下白堊紀,兩項獨立的進化分析研究表明,烏魯伯格龍是中亞白堊紀的第一種鯊齒龍物種。
依據一塊單獨的骨骼化石,即左上頜骨,描述了這個新的恐龍物種,在獸腳亞目恐龍中,上頜骨的大小可用於估計該動物的體型,因為它與股骨長度有關,而股骨長度是一種公認的體型指標。因此,我們能估計出烏魯伯格龍的體重超過1000公斤,體高大約7.5-8米,比一頭成年非洲象更大。
該體型超過了貝斯克提地層(Bissekty Formation)發現的其他食肉動物,包括在同一地層挖掘發現的小型暴龍帖木兒龍(Timurlengia)。因此,這種新命名的恐龍物種很可能是白堊紀早期處於食物鏈頂端的霸主。
烏魯伯格龍的名字命名源自15世紀數學家、天文學家烏魯·伯格,在白堊紀晚期之前,像烏魯伯格龍這樣的鯊齒龍從包括中亞在內的古大陸上消失了,這種消失被認為與暴龍的崛起有關,但由於相關化石證據缺乏,人們對這種轉變仍然知之甚少。
烏魯伯格龍的發現填補了化石記錄的一個重要空白,揭示了鯊齒龍廣泛分布在從歐洲至東亞的大陸上,作為勞亞古大陸最後幸存的鯊齒龍,這種大型掠食者與一種體型較小的暴龍共存,揭示了白堊紀晚期頂端掠食者生態位過渡的重要製約因素。